“南昆线575公里450米处车载仪垂加3级报警,请安排人员检查处理。”4月26日,9时30分,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工务段线路科分析员冉茂良坐在电脑前,认真分析着线路数据。
【资料图】
因轨道动态检测图和心电图类似,线路分析员也被大家称为钢轨的“心电图医生”,冉茂良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右手操作鼠标,在电脑屏幕上画出一道道漂亮的轨迹;左手熟练地操纵着键盘按键,聚精会神地检查着每一幅轨道动态检测图。
“我负责对线路轨道检测车、车载式机车便携检查添乘仪、静态检查的数据综合分析工作,就如同为钢轨做‘心电图’一样。”冉茂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今年是冉茂良从事线路分析的第4年。作为一名“老兵”,借助大数据分析,为现场维修“开药方”。“一开始我还喝咖啡、浓茶,用风油精提神醒脑,现在都不需要了,只要坐到位置上,弦就条件反射地绷紧了。”冉茂良笑道,“今年五一节期间开行的旅客列车更多了,为避免分析遗漏,我们分析完后,还会交叉检查,进行多次确认。”
将轨检车、人工智能轨检仪、添乘仪动态检查数据和人工检查静态数据进行叠加比对,不仅可以对缺陷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减少职工上线查找缺陷的时间,又可以深层次发现产生设备缺陷的根本原因,全面掌握线路状态,为精准养护设备提供数据支撑。
从轨道动态检测波形图分析,到静态几何尺寸数据,冉茂良每天需要分析的数据堪称海量。坐在电脑前,冉茂良翻过一幅幅轨检车波形图,不时低头在分析记录本上进行记录。
“线路复杂,不同检查工具,不同检查车次都会存在误差,这些误差非常微小,需要进行二次核查,并且找出原因,让列车运行更加顺畅。我们每天需要对2000多条检查数据进行逐一分析,数据多的时候有近万条,信息量大,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挑战。”冉茂良说道。
信息多并不意味着益处多,数据大并不意味着价值大。冰冷的数据只是“初级产品”,深度分析才是关键。只有对数据进行深加工,从数据中发现价值,才能把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数据变成一条条有用的信息。
“多亏了你的数据,南昆线575公里450米处的问题我们终于找到了,就是高低不良,已经处理完毕了,你放心。”10时24分,得知现场处理完毕,冉茂良不由松了口气,“发现轨道状态异常,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提供精准的动道方案,为旅客创造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是对我们分析员的考验,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
大数据分析,使繁杂的信息数据精起来、动起来、立起来,更让钢轨维修的精准度倍增。冉茂良感慨:“我们赶上了铁路发展的好时候,必须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我们有信心分析好轨道数据,守护好旅客回家路!”看着电脑屏幕跳动的钢轨“心电图”,冉茂良脸上的笑容格外耀眼。(马顺英 徐梓淇)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通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